处暑节气 | 暑气将止,小心“秋老虎”,get宝宝
2020-08-22 156人阅读 来源:南阳天伦医院
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,宣告中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雨季的结束,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--秋高气爽。处暑期间,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。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,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。气温下降明显,昼夜温差加大,雨后艳阳当空是常见现象。南方地区,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,往往在处暑尾声,再次感受高温天气,这就是名副其实的“秋老虎”。
祭祖
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者是“中元节”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,就有开鬼门的仪式,一直要到月底关鬼门才结束,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。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,然后竖灯篙,放河灯招致孤魂;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,架设孤棚,穿插抢孤等行事,最后以关鬼门结束。时至今日,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。
出游迎秋
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。处暑过,暑气止,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,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。民间向来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其间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
开渔节
对于沿海渔民来说,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,每年处暑期间,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,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,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,欢送渔民开船出海。浙江象山一带会在每年9月举行开渔节,这是自1998年开创的一项活动,是休渔期结束后为出海捕鱼的渔民祈求丰收平安的仪式习俗。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,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,鱼虾贝类发育成熟。因此,从这一时间开始,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。
燥
处暑节气期间气候的显著特征为干燥少雨、空气湿度小。如果家长仔细观察,会发现宝宝身体的一些变化:皮肤变得干燥,甚至起皮脱屑,毛发也有些干枯,口唇干燥或裂口,鼻衄、大便秘结等,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,宝宝的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、防燥护阴、滋阴润肺“的原则。如果能做到这些,所谓的”秋燥“便 不会烦扰我们可爱的宝宝了。
食酸敛肺,养阴润燥
《黄帝内经·脏气法时论》说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。” 初秋时节,肺气过盛,而肝气受制,在饮食上要“增酸减辛”,中医认为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,由于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尽量少吃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适当多吃酸味果蔬,如苹果、葡萄、柠檬、山楂等,以助肝气。
秋季燥气当令,易伤津液,而肺对应秋季,为娇脏,喜润恶燥,故饮食原则应以健脾润肺为主,要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,如粳米、糯米、南瓜、萝卜、蜂蜜、芝麻、百合、银耳、梨、山药、鸭肉等,少吃煎炸、辛辣等食物。
处暑酸梅汤,火气全退光
进入处暑,气温还比较高,早晚温差较大,夏季的暑热之气尚未退尽,此时要注意清除暑热,可适当制作酸梅汤,有清暑生津开胃功效。也可以用梨、荸荠、百合、芦根等煮水给宝宝喝,可清暑润燥,避免出现便秘、鼻衄等。
进入处暑,很多夏天食欲较差的宝宝食欲逐渐好转,主动或被动地开始贴秋膘。要注意的是,此时部分孩子的胃肠功能还没调理过来,消化功能较弱,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物,会增加肠胃负担。家长不要急着给宝宝贴秋膘,最好等到天凉时,宝宝的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增加肉食。
清淡饮食
处暑后,饮食应清淡、均衡饮食,有助于胃肠功能正常运行。孩子还在成长阶段,蛋白质、脂肪也是需要摄入的,若摄入不足也会导致抵抗力变弱;但避免过于肥甘厚味油腻的食物,容易引起孩子不消化。再者,夏季常吃的鲜活贝,性寒,处暑立秋之后也应少吃。同时,凉性的水果也应少吃,会伤脾胃的阳气,导致孩子腹泻。
饮食原则:防燥护阴、少辛增酸、滋阴润肺的原则。
防秋燥
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,燥气最易伤肺。燥伤肺,会导致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,结果就出现了鼻腔干燥、咽喉干痛、干咳少痰等症状。秋燥的咳嗽分为凉燥和温燥。温燥之咳,是以口干咽痛、咳嗽少痰、不易咳出为特点的,同时孩子伴有发烧、头痛、微寒等风热表证。凉咳是以咳嗽少痰、咽干鼻燥等为主,头痛无汗,恶寒发热等风寒表现。
因此,若孩子出现秋燥之病,通过简单的处理不能缓解,一定尽快到医院就诊。
防感冒
首先是给孩子的肚午保暖,肚子受凉容易导致脾胃虚出现食欲不佳、肚子痛等疾病的发生。
其次,孩子的手脚要暖,手脚的皮肤非常敏感,这是因为神经末梢丰富;所以要保护孩子的手脚,这样才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。
再者,背部保暖,但不要过暖,容易出汗而着凉感冒;脊柱内的血管神经分布多,适当的保暖能预防疾病。